天地之間,太極判而為陰陽,陰陽分而為五行。太極理也,陰陽五行氣也。理必寓乎氣,氣不離乎理。故天一生水,天三生木,天五生土,三者皆陽之所生;地二生火,地四生金,二者皆陰之所生。析而言之,為五行;對而言之,為二氣。
西周末年,已有五材說。《國語‧鄭語》:「以土與金、木、水、火雜,以成萬物」,《左傳》則云:「天生五材,民並用之,廢一不可」,《尚書‧洪範》則有:「水曰潤下,火曰炎上,木曰曲直,金曰從革,土爰稼穡。潤下作鹹,炎上作苦,曲直作酸,從革作辛,稼穡作甘。」的記載,開始把五行屬性抽象出來,推演到其他事物,構成一個固定的組合形式。
戰國末鄒衍首提五行相剋相生,以述天命所歸,勝生之序乃定。
五行相生相剋,相生,乃金生水、水生木、木生火、火生土、土生金;相剋,則乃金剋木、木剋土、土剋水、水剋火、火剋金。
漢代,董仲舒更賦五行予德義,以為木為仁,火為禮,土為信,金為義,水為智,後成儒家之本耳。
陰陽學說與五行學說有著密切的關係,並經常結合起來,以解釋各種自然現象。早於戰國時期,古代醫家已將陰陽及五行學說的理論融合於醫學之中,《內經》用五行於醫學,成中醫基石。隨著這些學說的結合與發展,逐漸建立起一個更具系統性的醫學系統,今天這個系統稱為傳統中醫學。
五行與自然界及身體的不同層面相互對應著。例如木與自然界中的春天、風,及人體中的肝、膽、眼及筋相對應。
除了身體五內,顏色、時辰、季節、聲音、感情……全部都可以五行劃分。
五色者:(木)青、(火)赤、(土)黃、(金)白、(水)黑;五指者:(木)食指、(火)中指、(土)大拇指、(金)無名指、(水)小指;五味者:(木)酸、(火)苦、(土)甘、(金)辛、(水)鹹;五獸者:(木)青龍、(火)朱雀、(土)黃麟、(金)白虎、(水)玄武;五聲者:(木)呼、(火)笑、(土)歌、(金)哭、(水)呻……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